【杭州】萧山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2017年,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大环境,全区上下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主动抢抓“后峰会、前亚运”历史机遇和“拥江发展”战略机遇,坚持三大主线、推进三化联动,务实创新、奋发有为,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,综合实力持续提升,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“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”的良好态势。

一、综合

(一)经济总量

经初步测算,2017年,萧山区(含大江东)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7.49亿元。按户籍人口计算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787元,按国家公布的2017年平均汇率6.7518折算,为24851美元。

萧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1.48亿元,比上年增长8.5%;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.15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701.56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.77亿元,分别增长1.4%、0.9%和15.3%;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为2.9:37.7:59.4。按户籍人口计算,萧山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319元,增长7.2%,为24337美元。

(二)信息经济

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28.60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1%,占GDP的比重为6.9%,比上年提高0.1个百分点。其中电子商务产业、智慧物流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分别增长37.9%、33.3%和17.2%。

(三)财政收支

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8.19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0%,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.07亿元,增长19.4%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6.29亿元,增长29.9%,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59.81亿元,增长34.4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.5%,比上年提高2.6个百分点;教育、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民生项目支出分别增长22.6%、20.5%和18.7%。

(四)市场价格

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.7%。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普涨格局。其中:居住类上涨6.9%,衣着类上涨3.4%,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.9%,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.9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.8%,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7%,医疗保健类上涨1.6%,食品烟酒类上涨0.6%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.9%;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1.9%。

(五)劳动就业

年末拥有29家职业介绍机构,全年提供职业介绍服务15.01万人次;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.95%;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017人。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2010元,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8.4元。

二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(一)人口

年末,公安部门户籍登记总人口(含大江东)129.58万人。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4.11‰,死亡率为6.81‰,自然增长率为7.30‰。剔除大江东后,户籍人口114.17万人,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23.90万人。

(二)人民生活

根据抽样调查,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36元,比上年增长8.3%;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31元,增长6.6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88元,增长8.6%;人均消费支出28124元,增长4.6%。年末,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8.2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71.3平方米。

(三)社会保障

年末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75.33万人;参加医疗保险130.58万人;参加工伤、生育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64.76万人、50.84万人和51.40万人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.09%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.06%。

新增避灾安置场所19个。完成98户公租房轮候家庭配租,向881户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291.54万元,完成最后一批1222户经济适用房分配。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职工5.06万人。

(四)社会福利

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正式运行,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,新增床位818张,医养结合和社会化运营模式加快推进。

年末拥有各类公办福利中心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等福利机构34个,床位7179张,寄养人员1756人,全年供给金额1027.5万元;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819元调整为917元;年末,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.2万人,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1.56亿元。全年共募集善款8695万元,发放救助款5766万元,救助3.44万人次。

三、城市建设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

(一)城市建设

全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首战告捷, 27个村(社区)完成签约1.27万户,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04个,竣工232个。“12588”交通大会战全面展开,建成铁路杭州南站及西广场,彩虹大道快速路、03省道义桥至楼塔段改扩建工程等道路建设有序推进,地铁5号线、6号线萧山段开工建设。拆除各类违法建筑512万平方米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864个。稳步实施47个海绵城市项目。新开工22个装配式建设项目。成功获批国家级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。

(二)公用事业

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8.39亿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7.2%,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.49亿千瓦时,增长10.1%。全年供水量32420万立方米,最高日供水量108.73万立方米;全年售水量28950万立方米,其中生活用水12459万立方米;供水能力达到125万立方米/日。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78条,实有公交汽车1478辆,全年公交汽车客运总量1.6亿人次,公交分担率约35%。

(三)城市绿化

年末建成区面积97.47平方公里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7.8平方米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.1%。

(四)环境保护

全年开展环境专项执法行动29次,对239家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企业实行能源“双控”。建成全省首个“三位一体”放射源在线监控平台。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06个,取缔关停“散乱污”企业965家,整治提升368家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.6%。

全年共清违建180万平方米,清淤泥389万立方米,清排放口3.17万个,配清水10亿立方米。全省首推“塘长制”,基本完成4426个小微水体整治。基本完成绕城线内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,完成临江污水厂提标改造。

全年大气优良率为77.7%,较去年提高12.6个百分点。PM10和PM2.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4%和8%。

(五)安全生产

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60起、死亡114人、受伤423人,分别比上年减少73起、28人、63人。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由上年的0.085人降至0.061人。

四、农业

(一)农业生产

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1.7%。其中农业39.43亿元、林业0.87亿元、渔业5.87亿元、农林牧渔服务业1.54亿元,分别增长2.7%、7.8%、2.1%和12.6%;牧业增加值7.97亿元,下降4.0%。蔬菜、花木、畜牧、水产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9.31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8.7%。

全年粮食总产量8.99万吨,增长1.8%;水果产量9.19万吨,增长9.8%;水产品产量3.43万吨,增长1.5%;肉类产量7.60万吨,下降4.9%。

(二)农村经济

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.82万亩,实施大田托管美丽田园建设3万亩以上,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4个,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。成立浙江绿投集团,实现苗企组团发展。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放心区、省级森林城市,河上镇被列入省美丽乡村示范镇。建设林道185.2公里,其中浇筑柏油路41公里,种植珍贵彩色林带12公里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。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。

(三)农业基础设施

浦阳江治理二期、蜀山外排等重大水利工程顺利推进。获全省水利“大禹杯”银杯奖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.17万千瓦;有效灌溉41.6万亩。

五、工业和建筑业

(一)工业经济

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.30亿元,比上年增长2.3%,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528.42亿元,增长2.0%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9.46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5.36亿元,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4.59亿元,分别增长0.3%、3.2%和5.8%。
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4.70亿元,其中利润总额156.24亿元,分别增长5.2%和3.8%;亏损面为14.7%,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4.08亿元,增长18.4%;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.56%,比上年下降0.6个百分点;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1.8万元/人。

(二)建筑业

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1.56亿元,比上年下降15.7%。年末,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274家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93.93亿元,与上年持平;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48.57万平方米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94.17万平方米。

六、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

(一)固定资产投资

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6.22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7%。从产业投向看,第二产业104.34亿元,增长0.2%,其中工业技改投资85.86亿元,增长5.0%;第三产业781.88亿元,增长12.3%。

(二)房地产业

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45.30亿元,比上年增长55.1%。房屋施工面积2049.08万平方米,增长21.9%;竣工面积317.24万平方米,增长39.9%。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37.51万平方米,增长16.7%。

1 2

>>>推荐阅读:

世界、国家经济排名

2019年全国各省人口排名

2019年中国各省各市人口、GDP排名

全国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